The One生活概念店

【The One好朋友】發酵迷│與微生物共譜大地滋味

「就是因為上帝知道像我這種人(開店)一定會倒店,所以祂就找了一個非常資本主義的人──在這個社會裡能過得很好的人,來協助我。」黃靖雅老師開懷的笑出聲,揶揄似的拍拍身旁Eagle的臂膀,「這到底是誇讚,還是……。」Eagle露出無奈的表情,眼神底下卻透著一股由衷的支持。夫妻倆,一個倡議著理想,希望透過發酵之途,近而支持在地有善農耕;一個滿腔熱情,以身體力行的能量積極與人群接觸、分享發酵對世界的善意,這就是組成「發酵迷Fermeny」的兩極,一如微生物與大地相互依存而消長的關係,滾動著一份理想,以及和世間萬物共榮的真心。


一條直通部落的路 喚醒蟄伏的發酵機緣
畢業後於新竹尖石鄉秀巒部落的小學任教,黃靖雅老師租了山腳下的房子,奔波近七年時光。同為生長在臺北的都市人,我不禁好奇問起,忽然移居鄉間,會不會無法適應生活型態的改變?「應該這樣說,我的人生前二十幾年怎麼會住在都市呢?明明該住在鄉間才對呀!我終究回到了靈魂所屬的地方。」若說發酵的行旅由人生多個關鍵串連,那這片單純的淨土,便首先喚醒蟄伏的機緣。

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」靖雅老師堅定地表示「你所經驗的並不會浪費,它必然會成為未來的養份,冥冥之中都是有關聯的。」從購買友善耕作的蔬果開始,逐漸結識各方小農,進而了解產量浮動的影響。為解決過剩問題,「發酵食」為一絕,而發酵背後,即是由微生物掌控的大千世界。友人的點醒讓她豁然開朗,這群總是戮力同心的微生物,使她頭也不回地踏入發酵的世界。



「萬物皆可酵」的行旅 從迪化街到南園
「水邊時光慢,老城區迪化街的舊建築,那些楊德昌電影《青梅竹馬》裡,夜行車燈撫亮的街屋立面華飾,近年修復後原質再現,吸引潮流店鋪和觀光人潮。」(出自《老派少女購物路線》)這是洪愛珠,乃至於多數近代人對迪化街的記憶。大稻埕提供了臺灣二十世紀常民文化安適的棲地,碰巧,華人歷史中,發酵從保存意義逐漸演化成表現各式風味的技藝,從氣候、食材種類、外觀的變化來捉摸微生物的作用,時代的演進讓人無意間忘卻手作發酵食與大地協作的美好。盼著把「發酵」迎接回日常,此處作為立基再合適不過。

穿越迪化街十連棟,陽光打上一派閒適的廊道,偶遇群聚暫歇的飛鳥,古蹟和都更大樓並排更顯今昔交會,圈圍出的空間頗有共享庭院之感,這是發酵迷離開厚食聚落的第一個落腳處。懷著「萬物皆可酵」的理念、倡議的心態,靖雅老師返回臺北城裡的古樸之地,迪化街近似發酵迷現階段的最後一塊拼圖,這麼切實、相合地,按入凹凸不一的缺口。



甕裡的月亮 釀漬發酵食展
昨年寒日,The One生活塾與發酵迷結下緣分,南園正以「大戶人家的私藏:漬與釀」為食藝主軸,將從前家常的釀漬元素置入各個創新料理,例如「五味菲力牛排」,The One食藝團隊使用新竹在地食材創作番茄莎莎、芋頭洋芋千層、醋漬菇醬、梅乾菜苦瓜、紅酒燉乾蔥五種佐料與牛排相配,和靜雅老師致力推廣的發酵不謀而合。

而今,和老師歇在舉辦「甕裡的月亮──釀漬發酵食展」的南園東廂房裡長談,奔忙了一天,日頭早已沉落樓閣。「我覺得它是對於我過去生活的回應。」她思索片刻「我是那種一次只能做一件事的人,知道自己必須在臺北花上幾年,但沒想到再次回來(新竹)竟是南園,超過我所求所想。」甕牆裡的瓶罐排列整齊,色彩繽紛的季節蔬果切面緊貼甕壁,湊近一瞧,微小的泡泡正向上流竄,那是微生物仍忙活呢?還是對臺灣傳統發酵文化積極的探求之心,不分日夜隱隱作用著?



華人醬缸文化在世代中興衰,卻無一日消亡,正因發酵在飲食史裡舉足輕重,向後退一步,推動發酵的微生物左右了四季遞嬗,春暖花開前,轉腐敗成為肥沃。微生物的哲理一如《象傳》中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擁抱萬物道盡途窮時刻,才得以達成轉圜、滾動的意義。靖雅老師對發酵的熱忱,圍繞著日常、文化、品味,直至生命的道,一面倡議、一面生活,便是無比況味。


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