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平面下 勞動者的生命之光
「我留學日本的幾年,最令我感動的,不是那裡的櫻花,不是清淺的溪流,而是天寒下蕭瑟的勞動者。」
──洪瑞麟
1920年代日本普羅美術運動的餘波,大大影響了洪瑞麟對社會上勞動者、農民的關注,其作品長期描繪市井大眾的生活群像,素有「礦工畫家」的美譽。
留日回臺後,洪瑞麟接受倪蔣懷邀請,於瑞芳地區展開於礦坑工作的生涯,這段時間也留下了大量礦工速寫,以遒勁筆觸傳達肢體勞動的美感,亦勾勒出不見天日仍隱隱透亮的人性光輝。
同以礦工為紀錄主體的,尚有臺灣攝影藝術先驅張照堂,其《幽暗微光》攝影展,紀錄了臺灣七零至八零年代,礦工們的起居與勞動點滴。礦坑全面封閉的今日,以藝術型態回顧礦工們的存在為致意與感懷的延展,在地平之下,漆黑的勤苦,卻讓希望之光更顯明亮。
延伸閱讀︱蜜果糖葫蘆 翻轉古早味小食
歡迎轉發至親好友,鎖定「The One官方Line」,每晚9點更新【美好生活,由你分享】。